晓庄学院信工院:搭建“双创”平台 培育“双高”人才

发布者:童莉发布时间:2020-05-26浏览次数:1339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广禄 通讯员 童莉)唐华是南京晓庄学院2015级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一名优秀学生。在校期间,他获得众多荣誉: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0余项、获授权25项。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5篇论文,申请5件软件著作权、获2件授权,申请并被受理3件商标,获全国“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意组三等奖等各类省级及以上创新竞赛荣誉三十余项。毕业一年后,他的年收入近百万,并成为南京睿巴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法人。

“像唐华这样的优秀学生,我们院每年毕业生至少有10%以上。”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陈长伟说。

 520日,记者围绕人才培养平台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创新等话题,以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为主题,采访了学院的老师和同学。

搭建多样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这些年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为根本,注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学院建有11个专业实验室,5个创新实践平台,11个专业社团,6个校企学科竞赛平台,我们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专业社团,并至少参与一项学科竞赛。”陈长伟说。

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阵地,无疑是推动万众创新、厚植创新文化的最重要的力量。该学院的创新做法和成效,是近年来人才培养创新方面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晓庄学院近年来多措并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学院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紧扣市场和社会需求,开设了软件工程等南京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学院还与企业、行业建立产学研联盟和研究实体,并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等开展构建协同育人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四年一贯制”、“全方位”校企联合“嵌入式”人才培养为平台,培养具有“厚基础、强实践、宽口径、国际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校企联动提升学生就业层次和就业率。以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该学院注重以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全方位合作。学院先后与苹果公司、趋势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文思海辉、东软集团、江苏微软技术中心、达内科技、北京西普阳光、江苏锐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就业层次和就业率的提升,获益最大的还是广大学生。“根据2019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学院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薪资水平获得六个第一。”院辅导员秦羽说。“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参加过专业社团,都在与我院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实训、实习、见习,这些的紧扣市场需求的毕业生深受业内欢迎。像在业内较有影响力的育儿网,每年都要来我们360直播,直播吧:要毕业生。”

建立完备课程体系  回归人才培养本源

在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创新的根本应该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理应成为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地,但现阶段,部分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逐渐被边缘化,高等院校也往往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举步维艰。人才培养这一大学最本质的职能在许多时候被忽略。

为突破上述难题,近年来,晓庄学院以本科教学为核心,构建出一套以教师教学发展、学生学习发展为核心的本科教学机制,体现了大学回归人才培养本源的价值追求。在教学中嵌入“创新、创业、创意”元素,使“全员创新”也成为贯穿始终的培养理念。

以信息工程学院为例,“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梳理出完全覆盖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12大点42小点的学生毕业要求,通过完备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能力。以程序设计这门课的学习为例,我们确保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练习量不低于6000行代码;我们也保证所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学科竞赛,以赛促教,以赛验学,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周恺说。

学院历来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加强数学学科与计算机学科融合。该院的专业社团“南晓ACM社”,针对学生能力提供三个层次的程序设计竞赛培训,帮助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这项竞赛被誉为IT行业的‘奥林匹克’,是大学生计算机软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竞赛,和清华、北大等高校在一个平台竞争。学生能在这样高水平的比赛中获奖,展示我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在高强度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超强能力,展现了我院学生数学和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水平,可以说是我院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的展现。”周恺表示。

据介绍,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中获优胜奖的赵婷婷,是2019届“卓越工程师班”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她毕业后拿到了腾讯公司微信事业部的录用通知书。采访中她开心地说:“能和很多优秀高校的毕业生竞争这个岗位,顺利通过6轮面试,这得益于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期间,我系统地学习了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极大地拓宽了视野,创办ACM社团后更提高了我的编程能力和专业水平,让我能在全国万人编程大赛中脱颖而出。”

建立孵化基地  提升学术创业、就业能力

“我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0余项,但一直担心不能够转化成成果,后来在陈长伟书记的支持和帮助下,将多个项目在360直播,直播吧:基地孵化,转为生产力,落地生产。在校期间我的公司项目盈利已达70余万。”唐华告诉记者。

据介绍,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为根本,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并为此专门建设了众多实验室和实践、孵化基地。目前学院建有“江苏微软晓庄技术中心”、“苹果区域培训中心”、“思科网络技术应用”、“南京市可信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南京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华为网络技术应用”、“趋势科技信息安全”、 “苹果RTC中心”、“苹果IOS应用开发”、“Android智能终端应用”以及“物联网”等专业实验室。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南京市机器人创客教育基地”、“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南京市基于教育云的人工智能研究科研创新团队”等创新实践平台。以创新学习兴趣小组为组织形式,成立了“移动互联网”、“数学建模”、“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机器人”、“创客教育中心”等专业社团为每年2000余名在校生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平台。

通过专业社团建设、开放实验室、学科竞赛、创客中心、省工程中心等一系列平台的建设运行,该学院的育人成效近年来显著提升。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程序设计竞赛以及江苏省举行的各类竞赛中,获得奖项400余项次,其中在挑战杯赛事中,获国家级铜牌3项;在ACM-ICPC等国际级程序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获银牌2枚,铜牌9枚。

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大大提升了该学院的就业率。据统计,该学院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7%以上,每年均有一批人被华为、中兴、上海华讯、深信服、烽火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录取,还有许多学生自行创业。

“学院的人才培养对我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素质拓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我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的2018届优秀毕业生倪翕钦说。

媒体链接:

http://www.cssn.cn/zx/bwyc/202005/t20200523_5133218.shtml?COLLCC=2459684098&COLLCC=4238251930&COLLCC=4228569359&